2025年Telegram和Signal选哪个?
在即时通讯工具的选择上,隐私安全与功能丰富性常似鱼与熊掌不可兼得。Signal 以坚不可摧的加密技术成为数字安全领域的黄金标杆,而 纸飞机(Telegram) 则凭借卓越的用户体验和强大功能吸引了全球超 8 亿用户。
这场安全与便利的博弈中,哪个应用更适合你?本文将深入对比二者在加密机制、数据策略和日常使用中的真实表现,并解释为何对大多数用户而言,Telegram 是更明智的选择。

一、加密技术:安全架构的本质差异
加密技术是通讯应用的基石,而 Telegram 和 Signal 在此采用了截然不同的哲学:
特性 | Signal | Telegram |
---|---|---|
端到端加密范围 | 所有聊天默认启用(个人/群组/通话) | 仅限"秘密聊天"(需手动启用) |
加密协议 | Signal 协议(开源且经广泛审计) | MTProto 协议(部分开源,服务器端未公开) |
群组加密 | 支持端到端加密群聊 | 群组无端到端加密 |
自毁消息 | 支持所有聊天类型 | 仅限秘密聊天 |
Signal 的"默认全加密"模式意味着用户无需任何设置即可获得最高级别的保护,技术专家和隐私活动家(如 斯诺登)长期推崇这一设计。但其便利性代价是功能扩展受限。

"Signal 协议被广泛认为是行业黄金标准,而 Telegram 的 MTProto 因未完全开源而持续引发技术争议。" ——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密码学教授 Matthew Green

Telegram 采用分层策略:常规聊天使用客户端-服务器加密(数据在服务器可解密),敏感对话则需主动开启"秘密聊天"实现端到端加密。这种设计虽被 Signal 创始人批评为"安全性不如 Facebook",却为云端同步和多设备登录提供了可能——而这恰是 Signal 的短板。
二、隐私保护:数据收集与匿名性
加密之外,元数据处理和用户匿名性同样关键:
数据收集对比
- Signal:仅关联电话号码(可设用户名隐藏),不存储联系人列表,元数据保留最小化(如仅存最后在线日期)
- Telegram:收集电话号码、用户名、联系人及设备标识符,数据与用户身份关联,消息默认云存储
Signal 的"安全号码验证"机制可防范中间人攻击——用户通过比对60位安全码或扫描二维码确认对方身份。而 Telegram 通过用户名系统允许用户隐藏号码,降低非联系人追踪风险。
云存储争议

Telegram 的云端架构是其最大争议点:常规聊天内容以加密形式存储于服务器(Telegram 持有密钥),法律压力下可能被迫披露。而 Signal 坚持"数据仅存于设备"原则,本地加密备份大幅降低服务器泄露风险。
三、功能与用户体验:便利性之战
当 Signal 专注加密时,Telegram 在功能生态上遥遥领先:
Telegram 核心优势
- 超大群组与频道:支持最多200,000成员,适合社区运营
- 文件传输:2GB 文件共享(Signal 仅100MB)
- 跨平台同步:任意设备登录即同步完整聊天记录
- 机器人生态:自动化管理、支付、游戏等扩展功能
- 频道与语音聊天:大众传播和实时语音互动
Signal 功能局限
- 群组上限1,000人
- 无原生机器人支持
- 无云端备份(换机可能丢失数据)
- 无大规模频道广播功能
- 界面定制选项较少
值得注意的是,Signal 近年新增了"发布聊天"和"语音气泡"等功能,向 Telegram 靠拢,但其生态丰富度仍难匹敌。Telegram 的"多设备无缝切换"对重度用户至关重要——而 Signal 需手动迁移备份且依赖旧设备。
四、商业模式与透明度:谁更值得信任?
应用背后的运营机制直接影响其隐私承诺的可靠性:
- Signal:由非营利基金会运营,依赖捐赠,无盈利压力,承诺永不植入广告
- Telegram:私营企业,曾探索高级订阅、广告及支付功能盈利
在开源透明度上,Signal 的客户端与服务器代码完全开放,接受全球审计。Telegram 仅开源客户端代码,服务器端闭源引发技术社区疑虑。
"Signal 的商业模式确保其无需妥协用户隐私,而 Telegram 未来可能面临盈利压力与隐私保护的平衡挑战。"
尽管如此,Telegram 创始人 Pavel Durov 多次强调"用户权益优先于商业利益",并通过加密竞赛(悬赏30万美元破解协议)证明其技术实力。

五、为什么我们建议选择 Telegram?
尽管 Signal 在加密技术上略胜一筹,但综合现实场景考量,Telegram 是更优解:
推荐 Telegram 的核心理由
- 安全足够,体验更佳:对非敏感对话,常规加密已满足需求;需高强度加密时可主动启用"秘密聊天"
- 功能生态不可替代:从万人大群到文件共享,再到机器人和工作流,Telegram 大幅提升沟通效率
- 跨设备无缝衔接:云端架构支持多终端实时同步,避免数据丢失风险
- 用户基数优势:超5亿活跃用户意味着更易找到对话对象(Signal 用户密度较低)
- 持续创新体验:语音聊天、贴纸市场、主题引擎等更新保持产品活力
使用建议:日常聊天使用 Telegram 常规功能;传输密码、敏感文件时开启"秘密聊天"并启用自毁计时器;结合用户名隐藏号码进一步提升隐私。
常见问题解答(FAQ)
技术上,二者在端到端加密强度上接近。但 Signal 的协议经更多独立审计,且默认启用更省心。Telegram 需用户主动开启秘密聊天,且不支持群组加密。
专家场景特殊:记者、维权人士面临国家级监控,需规避任何元数据风险。Signal 的零元数据留存和全栈开源提供更高理论安全。
Telegram 未公开服务器具体位置,法律管辖权模糊引发担忧。但分散式架构可快速迁移数据以规避封锁,如曾因拒绝向俄政府提供密钥被禁后切换数据中心。
多数人面临的威胁是黑客批量盗号、广告追踪或社交工程攻击,而非针对性监控。Telegram 的二次验证、本地密码锁及端到端加密选项已足够防护。
- 设置中启用"两步验证"
- 敏感对话手动开启"秘密聊天"
- 使用用户名而非手机号作为公开标识
- 定期清理未使用的会话和设备授权